會員登入
註冊會員

四大菩薩 文殊、普賢、地藏、觀世音

四大菩薩 文殊、普賢、地藏、觀世音

四大菩薩  文殊、普賢、地藏、觀世音
著名的八大菩薩:文殊菩薩、觀世音菩薩、彌勒菩薩、虛空藏菩薩、普賢菩薩、金剛手菩薩、除蓋障菩薩、地藏菩薩     西方三聖: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



     文殊菩薩(梵語:मञ्जुश्री,悉曇文:𑖦𑖗𑖿𑖕𑖲𑖫𑖿𑖨𑖱,拉丁轉寫:Mañjuśrī),又稱文殊師利菩薩、曼殊室利菩薩、聞隨師離菩薩,中國佛教四大菩薩之一,釋迦牟尼佛的左脅侍菩薩,代表智慧。因德才超群,居菩薩之首,故稱法王子。文殊菩薩的名字意譯為「妙吉祥」、「妙樂」(英文:Gentle Glory);Mañju,音譯爲「文殊」或「曼殊」,意為美妙、雅致,śrī,音譯爲「師利」或「室利」,意為吉祥、美觀、莊嚴。故亦稱妙吉祥菩薩。
     文殊在佛教中是智慧的象徵,其注重一切般若,被稱智慧第一。文殊在造像中,文殊作為脅侍位於釋迦佛的左側,與釋迦牟尼佛、普賢菩薩並稱為華嚴三聖。
     在佛教中,文殊菩薩被視為三世古佛、七佛之師。《聖無動尊大威怒王秘密陀羅尼經》云:「妙吉祥菩薩,是三世覺母。」根據佛教經典,文殊菩薩於無量阿僧祇劫前早已成佛,是空寂世界的「大身如來」、平等世界的「龍種上如來」,現在世為「歡喜藏摩尼寶積如來」。在燃燈佛將成佛時,倒駕慈航為「妙光菩薩」,為燃燈佛說法,如今化現為菩薩,協助釋迦牟尼佛度化眾生。
     未來文殊師利還要在無垢世界成佛,號「普現如來」,故文殊師利菩薩是三世古佛。文殊在往昔時,曾為七佛之師;《處胎經》云:「昔為能仁師,今為佛弟子。二尊不並立,故我為菩薩。」義為「古佛乘願再來,助佛渡眾。」
     文殊菩薩於古印度舍衛國誕生時,出現十種吉祥之瑞兆:一、光明滿室,二、甘露盈庭,三、地湧七珍,四、神開伏藏,五、雞生鳳子,六、豬誕龍豚,七、馬產麒麟,八、牛生白澤,九、倉變金粟,十、象具六牙;故稱為妙吉祥。佛經曾記載文殊啟發善財童子一路向南與善知識參學,又教化龍女八歲成佛,及領導阿難尊者於鐵圍山結集大乘經藏。
     文殊菩薩本來早已成佛,指導的弟子很多已成佛,所以經中常稱祂為佛母、諸佛之師。但為方便教化,利益眾生,現乃倒駕慈航,化作菩薩,一方面協助釋迦牟尼佛弘法利生,一方面與普賢、觀音、地藏等諸大菩薩普度眾生。
     漢傳佛教中稱文殊、普賢、觀音、地藏為「四大菩薩」。唐朝大曆四年(769年),唐代宗因不空三藏之請,令天下伽藍食堂,除賓頭盧羅漢外,別置文殊菩薩像為上座。
     文殊菩薩的造像一般是天人衣著,頂結「五髻」或者戴「五佛冠」表佛五智,騎青獅表示威嚴勇猛;相傳著名的滄州鐵獅子(又名:鎮海吼),本來也是鑄造為文殊菩薩座騎。持劍或手持如意。或藏傳佛教中文殊菩薩多作一手持經典,一手執寶劍相貌,寶劍象徵能斬斷一切無明煩惱。
     文殊菩薩化身無窮無盡,今日常見者有:紅黃文殊(紅文殊、黃文殊)、黑文殊、白文殊、四臂文殊、五髻文殊、八髻文殊、僧形文殊、孺童文殊、如意文殊、無垢文殊、華嚴文殊(五字真言文殊)、獅子吼文殊等。
     農歷四月初四誕辰。道場在中國山西的五台山。是釋迦同時代的菩薩,在釋迦牟尼成佛時候出家。文殊菩薩是菩薩之母,諸佛之師,對釋迦牟尼佛的法化工作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對釋迦僧團幫助也是非常大的。在漢傳佛教中,常與釋迦牟尼佛、普賢菩薩並稱為「華嚴三聖」。與觀音菩薩、地藏王菩薩、普賢菩薩並稱為中國佛教的「四大菩薩」。 文殊菩薩在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皆已成佛,因此也被稱為「三世覺母」。許多佛都是在文殊菩薩的教化下才發心成佛的。修持文殊法門可以增長智慧、辯才無礙,消除愚痴和無明。
 

       觀世音菩薩(梵語:अवलोकितेश्वर,Avalokiteśvara;或梵語:अवलोकितस्वर,Avalokitasvara),漢語音譯為「阿婆盧吉低舍婆羅」、「阿縛盧枳低濕伐邏」,名號意為「觀察世間音聲覺悟有情」或者「觀察自在」,又譯為觀音菩薩、觀自在菩薩,手持蓮花的觀音菩薩也被稱爲蓮花手菩薩或持蓮觀音(Padmapani)。漢傳佛教自唐代開始主要是以蓮華部母白衣觀音為所有觀世音菩薩的本尊;在民間信仰中常被尊稱觀音佛祖、觀音大士、觀音娘娘、觀音媽、白衣大士。在密教中,祂為蓮華部尊,在淨土宗則是西方淨土的大菩薩,與大勢至菩薩分別為阿彌陀佛的左、右脅侍菩薩,並稱「西方三聖」,與地藏王菩薩分別為釋迦牟尼佛的左、右脅侍菩薩,並稱「娑婆三聖」,同時祂也是四大菩薩之一。
     在早期的佛經中,多譯自梵語「Avalokitasvara」,為「闚音」、「現音聲」,竺法護和尚譯為「光世音菩薩」,南北朝姚秦時的鳩摩羅什大師譯為「觀世音菩薩」。
     唐代玄奘法師等譯師們則譯自梵語「Avalokiteśvara」為「觀自在菩薩」。「Avalokita」為「觀」,      「iśvara」為「自在」,意為觀照自身本性皆空而得自在者,故玄奘譯為觀自在菩薩,可見於今日的《般若心經》。
傳統上以為,因唐太宗李世民的本名當中有個「世」字,為了避諱,故當時將「觀世音菩薩」改稱為「觀音菩薩」,但也有說法認為「觀音菩薩」只是「觀世音菩薩」的簡稱。唐代清涼澄觀法師指出在梵文古本中存在兩種不同的名稱,1927年新疆出土的古抄本中,以 अवलोकितस्वर(Avalokitasvara)為觀音菩薩的名稱,證實了他的說法。      「娑伐羅」(स्वर svara),意思為「聲音」,Avalokitasvara 可意譯為「觀音」,鳩摩羅什出生在西域地區,所見的應該就是這個版本。因此,觀音菩薩並非是因為避諱而出現的名稱。根據唐代玄應的說法,這可能是來自於不同地區方言所導致的。
    「觀世音菩薩」從字面解釋就是「觀察世間聲音」的菩薩,出自《妙法蓮華經》之《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又說:「若有眾生,多於淫慾,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若多瞋恚,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瞋。若多愚癡,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癡。」
     觀世音菩薩在藏文作སྤྱན་རས་གཟིགས་དབང་ཕྱུག(藏語拼音:Jänräsigwangchug),也是「觀自在」之意,與玄奘法師等譯師們譯意相同。因為藏文「觀自在」總共有五個藏語的音節,所以藏文書面、口語通常略稱「Jairaisig(「觀」、「眼視」)」三個音節,而省略了「wangjug(「自在」)」兩個音節。
     在大中華地區佛教與道教乃至民間信仰所稱的白衣觀音、白衣大士、觀音媽則取自唐朝密宗信仰的Pāndara vāsinī,為女性觀音菩薩,她是觀音母乃為蓮華部母與蓮華部主,在不同的經典有不同的譯名,在不空所翻譯的《菩提場所說一字頂輪王經》譯名為白衣觀自在,以及《攝無礙大悲心大陀羅尼經計一法中出無量義南方滿願補陀落海會五部諸尊等弘誓力方位及威儀形色執持三摩耶幖幟曼荼羅儀軌》譯名為白衣觀世音菩薩、白身觀音,在善無畏所翻譯的《蘇悉地羯羅經》譯名為觀音母,還有善無畏講述一行筆記的《大毘盧遮那成佛經疏》譯名為白處尊、觀音母以及稱她為蓮花部主。
     到了宋代密宗經典,如施護所翻譯的《佛說一切如來金剛三業最上祕密大教王經》與《一切祕密最上名義大教王儀軌》則譯名為白衣菩薩,菩薩就是大士這也是民間稱她為白衣大士之名的由來。
     觀世音菩薩的起源說法非常多,如來、男神或女神都有。後藤大用認為觀世音菩薩之形象,是以釋迦牟尼佛的人格形象為本源,加上希臘宗教、印度婆羅門教其他神明故事的影響,最後在前1世紀完全形成。觀世音菩薩的起源,或以為基於波斯的女性水神阿娜希塔。觀世音菩薩的化身蓮華手菩薩,前身就是印度古老的蓮華(讀音:花)女神。觀世音菩薩的起源,或以為是希臘的阿波羅神,與印度自在天(Īśvara,即濕婆別名)的混合。印度婆羅門教知名的三相神濕婆神常被認為觀世音菩薩的起源之一,一般認為觀世音菩薩的青頸觀音化身與濕婆神有關。
     聖印法師、孫昌武稱,觀世音菩薩是南印度的海神「寶馬神」(又稱「聖馬王」)的演變。在《佛說大乘莊嚴寶王經》中,釋迦牟尼佛對除蓋障菩薩說「聖馬王者,即觀自在菩薩摩訶薩是,於是危難死怖畏中救濟於我。」婆羅門教的太陽神雙馬童神常被認為是觀世音菩薩的起源之一,一般認為觀世音菩薩的馬頭觀音化身與雙馬童神有關。
     觀世音菩薩有三個重要節日,分別是農曆二月十九日的「聖誕」(生日)、農曆六月十九日的「成道日」和農曆九月十九日的「出家日」,其中以農曆二月十九日最為人所知,是信眾慶祝其誕生的日子。 這三個節日都是重要的祈福日,其中農曆二月十九日是最多人參拜的日子。
     觀世音菩薩是大乘佛教中觀音的正確稱呼,意為「觀察世間音聲的自在者」。祂是西方極樂世界「西方三聖」之一,以慈悲心聞名,發願救度眾生離苦得樂。觀世音菩薩的形象在東傳過程中逐漸演變為女性,但無論男性或女性形象,都代表著同一位菩薩。在佛教中,應稱為「觀世音菩薩」,而非「觀音佛祖」。「觀世音」是梵文 Avalokiteśvara 的意譯,意為「觀察世間音聲的自在者」。「菩薩」是「覺有情」的簡稱,意指能自覺覺他、發願度盡眾生的修行者。民間的「觀音佛祖」、「觀音媽」等稱呼是受到民間信仰影響的尊稱。
     觀世音菩薩最初源自古印度,形象為男性,具武士氣質,身披甲冑。隨著佛教傳入中國,觀音的形象逐漸演變為慈悲的女性,以貼近民間信仰的需求。在台灣的民間信仰中,觀音菩薩也常被尊稱為「觀音娘娘」或「觀音媽」,兼具神通與慈愛,是有求必應的守護神。 最著名的誓願是「聞聲救苦」,意即眾生只要一心稱念祂的名號,祂就會循聲救苦。觀世音菩薩有「千手千眼觀音」、「白衣觀音」等百億化身,能隨眾生根器,現身說法。在民間信仰中,觀音菩薩的形象非常多元,例如「送子觀音」。
     觀世音菩薩是西方極樂世界的「西方三聖」之一,與阿彌陀佛、大勢至菩薩並列。祂是大乘佛教八大菩薩之一,與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大勢至菩薩等齊名。


        彌勒菩薩(藏語:བྱམས་པ།;梵語:मैत्रेय,羅馬化:Maitreya;巴利語:Metteyya),義譯為慈氏,音譯為梅呾利耶、梅怛儷藥,是釋迦牟尼佛的繼任者,將在未來娑婆世界降生成佛,成為娑婆世界的下一尊佛,在賢劫千佛之中將是第五尊佛,常被尊稱為當來下生彌勒尊佛或彌勒佛。三世佛又稱三寶佛、縱三世佛之一未來佛彌勒佛在大乘佛教中稱他現為最後一生菩薩,是八大菩薩之一,大乘經典中又常稱為阿逸多菩薩。他是唯識宗的鼻祖,其龐大思想體系,以《瑜伽師地論》為代表,由無著、世親菩薩闡釋弘揚,深受中國佛教大師道安和玄奘的推崇。
     據經記載彌勒菩薩具有自性光明,為三界導首,三界眼目,慈心布施不求回報,慈悲、忍辱、寬容等德性。 五代十國之後,因相傳布袋和尚為彌勒佛轉世,中國開始以其形象塑像。彌勒的梵文Maitreya是常見婆羅門姓氏,字根源自梵文Maitrī,意為慈愛。唐朝時玄奘到印度求學時,見到梵文原本,所以譯為梅呾利耶。
     彌勒菩薩下凡救世的預言,在佛教各派別的經典中均有描述,故彌勒菩薩成為佛教徒救世主的寄託。在漢字文化圈,隨著漢傳佛教的普及,彌勒信仰被華人民間信仰吸收,信仰者不限於佛教徒,發展出白蓮教、一貫道等民間宗教,相關經典有《彌勒救苦真經》等。
     漢傳佛教相信彌勒菩薩是釋迦牟尼佛欽定的繼承者,將在日後下凡普渡眾生,中國人皆尊之為「未來佛彌勒如來」、「當來下生彌勒佛」等,並且有佛國於兜率天內院,自晉朝以來,彌勒淨土的信仰日益盛行,且與阿彌陀佛西方淨土信仰和樂融融。淨土宗慧遠的導師道安,因為對經文原義有疑問,發願上升兜率天親自聽彌勒菩薩說法。玄奘、  窺基等一代高僧也以往生兜率內院為臨終之大願。
     北魏政權轄下曾有僧人法慶等人以與彌勒菩薩相關之論述為名義進行之叛亂活動。隋唐之後,彌陀信仰愈盛,但彌勒兜率淨土依然不衰,在平民和士大夫中大有傳播。唐朝文豪白居易便是彌勒信徒。他組織了「一時上升會」,希望這個會的成員都能往生兜率淨土。白居易本人在《畫彌勒上生幀記》云:「願當來世,與一切眾生,同彌勒上生,隨慈氏下降。生生劫劫,與慈氏俱;永離生死流,終成無上道。」白在晚年的言志詩中也說:「吾學空門非學仙,恐君說吾是虛傳。海山不是吾歸處,歸即應歸兜率天。」
     隋唐之際,彌勒信仰與阿彌陀佛的西方淨土信仰曾經有所衝突,雙方信徒甚眾,形成淨土信仰的兩大流派,彌勒與淨土宗相持不下。但是隨著許多民間信仰信徒以彌勒降世為號召,對朝廷反抗起事,故彌勒信仰遭官家大力打擊,至明清之後,逐步讓位給彌陀淨土信仰,於是在漢傳佛教中式微。
     彌勒法門因牽扯上各式各樣的政變與起事,漸漸衰微,但衰而不絕,但仍在漢地傳承不止。清代廣州南海寶象林沙門、曹洞宗高僧弘贊編寫了《兜率龜鏡集》一書,記載了歷代彌勒法門修行者的事跡。據中國歷史記載,由於佛典中有彌勒佛必定到來人間救苦救難的預言,借彌勒下生信仰,曲解經文而意圖發起動亂或篡奪政權的事例有很多。隋煬帝大業九年(613年),扶風人宋子賢、向海明「帶兵作亂」,「自稱彌勒佛出世」,借彌勒下生說起事作亂,唐宋以後不絕如縷。唐朝武則天時期有中國人編造《大雲經》,認為武則天是彌勒下生,從而成為武周奪取李唐政權的輿論工具。
     五代以前,漢字文化圈的彌勒像有菩薩形和如來形兩類。分別根據《彌勒上生經》和《彌勒下生經》製作。菩薩形彌勒像主要表現彌勒在兜率天為諸天神祇說法的情景。菩薩裝束,兩腳交叉而坐或左腳下垂。如來形彌勒,則是彌勒下凡之後,在龍華樹下繼承釋迦如來的救世責任,形象與如來差別不大。
     五代後梁時期在江浙開始出現以契此和尚為原型塑成的笑容可掬的大肚比丘。由於契此和尚圓潤豐滿、滿口堆笑,手持布袋,坦胸露腹,圓寂前,曾留下偈頌:「彌勒真彌勒,化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因此被認為是彌勒菩薩的化身,所以此後彌勒菩薩的塑像就經常被塑成福態常笑、豁達大度的慈愛形像,常被稱為笑佛、歡喜佛、大肚彌勒佛。
     著名對聯:「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世上可笑之人」,便把菩薩的寬廣胸懷和樂觀態度描繪得惟妙惟肖、淋漓盡致。此形象亦隨著漢傳佛教在東亞各地傳播而見於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琉球等地,其塑像常被禪宗、淨土宗寺廟安置在山門或者天王殿中,並逐漸成為定製。而彌勒佛塑像的背後常安置護法神大將韋馱菩薩的塑像,其形象一般是身披盔甲、手執金剛杵的武士。彌勒教最早於梁武帝時期創立,創始人傅大士自稱「雙林樹下當來解脫善慧大士」,暗示他本人即為彌勒轉世化身,廣弘菩薩道,門下有傅宣德等人。傅大士只是宣揚大乘佛教,並未有政治運動或者暴動叛亂之舉。
     唐朝之後,以彌勒下生作為信仰而發動民變的層出不窮。在中國內地形成了一種類似猶太教、基督教的彌賽亞救世思想,不少農民起義軍利用這種迷信,遂打著「彌勒下生,明王出世」的口號起義。其中比較有名的是元末紅巾軍起義的兩個著名教派彌勒教和白蓮教,而出自波斯的摩尼教,也受到這樣的影響,打著「彌勒降世」的旗號活動。
     由於和民變存在牽連,朝廷帝王對彌勒信仰不再放心,也不支持這個信仰,唐玄宗就曾經發布《禁斷妖訛等敕》,對那些「白衣長髮,假託彌勒下生,因為妖訛,廣集徒侶,稱解禪觀,妄說災樣。或別作小經,詐云佛說,或輒蓄弟子,號為和尚」的不法僧人,命按察使採訪,「嚴加捉搦」。這紙敕令給彌勒下生信仰以沉重打擊;此外,彌勒信仰還遭到佛教內部阿彌陀佛西方淨土信仰的不斷衝擊,在此雙重壓力下,彌勒信仰逐漸衰落,與民間祕密宗教逐漸併合。
     宋仁宗慶曆七年(1047年),貝州(今河北清河)人王則以「釋迦佛衰謝,彌勒佛當持世」為口號起義。元代蒙古人對宗教信仰較為開明,並不太禁止,故以燒香禮彌勒聚眾結社的「香會」在華北活動頻繁。當時的明教與白蓮教等宗教也混入了大量的彌勒思想。
     元朝末年農民起義,彭瑩玉等人便以彌勒教為號召,後形成以徐壽輝為首的天完勢力。明教起義軍明玉珍在蜀時曾經廢釋、老二教,上奉彌勒。而在同時期,白蓮教韓山童、劉福通亦宣傳「彌勒降生」、「明王出世」,主張推翻元朝統治。因事蹟敗露,韓山童死,其子韓林兒繼稱小明王,立國號為宋,年號龍鳳,成為元末紅巾軍建立的政權。朱元璋建立明朝後,彌勒教被禁,其餘黨與白蓮教漸漸合流。而在明清時期,仍不時有白蓮教徒利用「彌勒下世」的傳說起義,比如嘉慶時期的川楚白蓮教起義,此後在清末民初,又改名為先天教。
     1922年武昌佛學院初創時,太虛大師便規定晚課誦《彌勒上生經》及念彌勒菩薩,回向兜率。以後但凡是太虛大師所開創的道場,皆奉行這一做法。他於1924年2月5日,在武昌佛學院編定《慈宗三要》,以《瑜伽師地論·瑜伽真實義品》明境,《瑜伽菩薩戒本》次軌行,《觀彌勒上生經》以明果。1932年12月25日,太虛大師在廈門南普陀寺閩南佛學院借演說《大乘本生心地觀經》的機緣,發起成立「廈門慈宗學會」,設立慈宗壇尊奉彌勒菩薩。此後,太虛大師於1936年在奉化雪竇寺開講《彌勒菩薩上生經》,刊行《兜率淨土與十方淨土之比觀》,《慈宗的名義》裡,略釋了慈宗的舉設,源流、影響、作用,以弘揚慈宗。他1935年在上海、1937年在無錫都修彌勒靜七過年。1938年冬季,縉雲山漢藏教理院計劃建「太虛台」,大師說:「紀念台,如未做勿做,已做易名慈氏。自慚福德涼薄,望勿以名之。」從而以彌勒為尊。
     太虛圓寂後,由於戰亂和政治形勢的影響,慈宗在中國大陸一直無法弘揚。直到近期,才重新有兩岸僧人組織學會、刻印經典、發願廣傳彌勒淨土法門。而太虛的弟子演培法師,長期在新加坡宣講彌勒,並有《佛說彌勒大成佛經講記》傳世。
     目前主要興盛於台灣等地的新興宗教一貫道及其衍生的彌勒大道即將彌勒菩薩設為主要供奉的神祇之一。一貫道第十七代祖師路中一在教內被認為是彌勒菩薩化身。
     彌勒菩薩的生日是農曆正月初一。這個習俗源於布袋和尚,據說他就是彌勒菩薩的化身,而正月初一是他的圓寂日。在中國漢地的寺院中,將布袋和尚的生日(農曆正月初一)定為彌勒菩薩的誕辰日,並因此塑成大肚彌勒佛的形象,放置在寺廟前殿。也有資料顯示宋代以農曆二月初八為彌勒菩薩的誕辰日,但正月初一的說法更為普遍。
 


虛空藏菩薩
      虛空藏菩薩摩訶薩(梵語:आकाशगर्भ बोधिसत्त्व महासत्त्व,羅馬化:Ākāśagarbha bodhisattva mahāsattva),ākāśa 虛空、蒼穹,garbha 胎藏,亦譯虛空孕,密號如意金剛、庫藏金剛等,大乘佛教八大菩薩之一。按經述,虛空藏菩薩橫空出世、凌駕群雄、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光照萬宇、德被億眾、慈悲恆發、威力無窮,記憶力如虛空浩瀚無垠。與代表大地的地藏菩薩互為呼應。為密宗胎藏界壇城虛空藏院之中尊,金剛界壇城賢劫十六尊之一。
    《虛空藏菩薩經》等經中說祂常住於一切香集世界,其智慧廣大如虛空,其財富遍滿三界,能滿足信眾求智慧、財富、美名、美滿眷屬之願望。常被塑化成頭戴五佛冠,右手握散發火焰寶劍,左手持上有滿願如意珠之開敷蓮花的形像。此菩薩所提供求聞持法相傳隨求即得成就,信眾常修法祈禱祂加持,其中尤以唐密八祖、東密開祖遍照空海之應驗事蹟最為著名,以得增強記憶、見聞不忘之能力。
     在《大樂金剛不空真實三昧耶經般若波羅蜜多理趣釋》卷下,唐 不空法師提到:一切三界主如來者:寶生佛也。寶生之變化,則虛空藏菩薩是也。
虛空藏菩薩以其智慧、功德和財富如虛空般廣大而聞名。祂被視為賜予福德和滿足眾生需求的象徵,尤其在增加記憶力方面有顯著的功用,稱為「求聞持法」。其形象常見為頭戴五佛冠,右手持寶劍象徵智慧,左手持蓮花,蓮花上有如意寶珠。祂的智慧如虛空般廣大,尤其在增強記憶力方面有顯著的功德,該修法被稱為「求聞持法」。名字中的「藏」象徵著無限的福德與智慧,而「虛空」則代表廣大無邊的意涵,因此祂能滿足眾生的願望。祂的淨土為「香積世界」,廣大如星辰遍佈虛空。是生肖屬牛與屬虎的本命守護神。 
     虛空藏菩薩被認為擁有無量無邊的福德與智慧,能滿足眾生的願望,例如智慧、財富、美名等。虛空藏菩薩,通常是白色的身體,頭戴五佛冠。右手持著寶劍,劍緣有光焰,象徵智慧。左手放在腰側,手握拳,持著開敷的蓮花,蓮花上有如意寶珠。坐於蓮花之上,密號如意金剛、富貴金剛、無盡金剛、庫藏金剛等。虛空藏菩薩的聖誕日是農曆三月十六日。 這一天是為了紀念虛空藏菩薩的福德與智慧,以及祂能滿足眾生祈願的能力, 這一天是向虛空藏菩薩表達感恩之情的日子。

普賢菩薩
     普賢菩薩(梵語:समन्तभद्र,羅馬化:Samantabhadra),又稱遍吉菩薩、三曼多跋陀羅,大行普賢菩薩,為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普遍信仰的菩薩,被認為代表諸佛的理德、定德和行德,與文殊所代表的德行相對。在中國大乘佛教中與文殊、觀音、地藏合稱四大菩薩。唐密、滇密和日本密教觀點認為普賢菩薩是金剛薩埵的同體異名。
     普賢菩薩梵名為「Samantabhadra」,音譯為「三曼多跋陀羅」,或是「viśvabhadra」,音譯為「邲輸跋陀」。嘉祥大師所著《法華論疏》解釋:「三曼多,此云普;跋陀羅,此云賢。」;或如鳩摩羅什所翻譯的《大智度論》中,將其翻譯為同義的「遍吉」。《華嚴大疏》則說明:「體性周徧曰普,隨緣成德曰賢」。其命號的由來,依據《悲華經》的紀載,是因為普賢菩薩前世為泯圖王子時發宏願,獲得寶藏如來為其取名為「普賢」,並授記將來成佛,佛號「智剛吼自在相王如來」。
     在初期的佛教中,並無普賢菩薩,也不是吸納婆羅門教固有的神發展而來。印順法師認為普賢菩薩的和帝釋天持金剛杵、乘坐白象的共同點,反映佛教模擬梵天、帝釋脅侍釋迦牟尼佛,所塑造出文殊、普賢脅侍毘盧遮那佛(即釋迦牟尼佛),以象徵佛的兩種德行。同時智慧第一的文殊菩薩借鑒了智慧第一的舍利弗,與秘行第一的普賢普薩借鑒了神通第一的目犍連。
     普賢菩薩的興起反應大乘佛教初期由般若學向華嚴學發展的過程。例如東晉佛陀跋陀羅翻譯的《文殊師利發願經》藉由文殊菩薩發願說明普賢行;隨著華嚴思想的成熟與發展,此部經到唐代由不空改譯為《普賢菩薩行願讚》,且經文中不再出現代表般若學的文殊菩薩。反映普賢信仰的提升,也代表華嚴體系「普賢法門」的建立。
     普賢菩薩形象的發展也依循著大乘後期密教化的趨勢。印順法師於佛教史地考論中說「普賢充分的金剛化,成為佛教中心,開創神秘的密教。」,密教中與普賢菩薩同體的金剛薩埵,或認為即金剛手秘密主,又稱金剛藏王菩薩率領無數天上夜叉、羅剎等,被認為隨時為諸佛侍衛,傳承如來的三密以及密教教法。《金剛頂瑜伽金剛薩埵儀軌》稱「金剛薩埵者是普賢菩薩。即一切如來長子。是一切如來菩提心。是一切如來祖師。」
     依《華嚴經.十地品》所述普賢菩薩本體所住處甚深,含藏於法界之中,無法看見。《大智度論》也記載:「遍吉菩薩不可量、不可說,住處不可知;若住,應在一切世界中住,是故不可說。」即普賢菩薩本體存在於一切之中。然而《佛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記載》普賢菩薩會以神通力顯現常人能看見的形象。
     普賢菩薩常見的造像為騎乘白象,起源自唐初,依據《陀羅尼集經》等經典。白象常見的具有六根象牙的形象是依照《佛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和《妙法蓮華經‧普賢菩薩勸發品》的描述所造,同時白象的七支跓地(四足、尾、鼻及莖共為七支)象徵「七覺分」。
     台灣各種佛寺通常文殊持寶劍或如意,有時還有經書。普賢持蓮花、鈴或金剛杵,源自華嚴經體系的普賢菩薩造像最常見的持物為如意或經書,與文殊分別持拿二者之一;普賢也有可能持蓮花、甘露缽或是結說法印和合掌,甚至持寶塔,如大足石刻造像。
     密教體系的普賢菩薩依《秘藏記》和《胎藏界曼荼羅大鈔》的記載,胎藏界中台八葉院的普賢菩薩,頭戴五佛冠,左手持盛托利劍的蓮花,文殊院中普賢菩薩則左手則持上有三鈷杵的蓮花。由於密教普賢菩薩為金剛薩埵之同體異名,所以《胎藏界曼荼羅大鈔》亦記載:「金剛薩埵名普賢時持鈴杵也」;或如《胎曼陀羅大鈔二》記載,普賢以左手金剛拳,右手持五鈷杵的金剛薩埵形象現於胎藏界金剛手院之中。
     密教的普賢造像形象多元,敦煌東千佛洞第7窟中依照《八大菩薩曼荼羅經》所造的普賢菩薩,右手持劍,左手結予願印;《陀羅尼集經.文殊師利菩薩法印呪第三》描述修法所用的普賢造像右手執白拂。因普賢菩薩有延命的功德,密教體系還有普賢延命菩薩,流行於日本。普賢延命菩薩有二臂或二十臂的形象,所乘之象,有一身三頭、三身三頭,或四身四頭等類別。除此之外,日本跟大理國,都流傳有金剛薩埵五秘密或稱秘密五普賢的造像。
     普賢菩薩的生日是農曆二月二十一日。這一天也被稱為「普賢誕」,是信徒們慶祝這位象徵理德與行動力的菩薩的殊勝日子。普賢菩薩被認為是佛陀的右脅侍,與文殊菩薩(左脅侍)合稱為「華嚴三聖」。祂的生日象徵著「理德」與「行動」的力量,也代表著堅毅不拔的執行力。在普賢菩薩聖誕日,許多寺廟會舉行法會,信徒會前往禮拜,並恭祝菩薩聖壽無疆。



金剛手菩薩
      金剛手菩薩(梵語:वज्रपाणि,羅馬化:Vajrapāṇi;藏語:ཕྱག་ན་རྡོ་རྗེ།,威利轉寫:phyag na rdo rje,THL:chak-na dorjé),又稱金剛手秘密主、金剛上首、執金剛祕密主、執金剛菩薩、祕密主、密跡金剛、金剛密跡主菩薩等,右手持金剛杵之相,象徵「堅固不壞之菩提心」。在蒙古佛教中,可汗被視為金剛手菩薩的化身。
     梵語:Vajrapāṇi,是一個梵文複合名詞,字面意義為手執金剛、金剛在手。金剛手菩薩,為執金剛神之一,即密跡金剛,為天界的夜叉神。他長期隨侍在釋迦牟尼身邊,擔任護法,大乘佛教相信他是菩薩的化身,由釋迦牟尼處領受許多秘密教法,並傳承給後世。
     剛手菩薩是佛教八大菩薩之一,梵文名為 Vajrapāṇi。祂因手持象徵諸佛力量的金剛杵而得名,與觀世音菩薩、文殊菩薩並稱「三族姓尊」,代表「力量、慈悲、智慧」三種特質,能降伏魔障並護持佛法。金剛手菩薩也被視為佛教密法的「秘密主」,因其從釋迦牟尼佛處領受密法並傳承後世,例如龍樹菩薩所獲密法即由其傳授。
     金剛手菩薩名號:金剛手菩薩、執金剛菩薩、秘密主、大力金剛手。通常呈現忿怒相,身黑藍色,頭戴五骷髏冠,三目圓睜,右手持金剛杵,左手持金剛鉤繩。手持金剛杵象徵「堅固不壞之菩提心」,代表力量、智慧和慈悲,能降伏魔障。為統轄一切金剛護法的主尊,是大勢至菩薩的忿怒化身,也是「三族姓尊」之一。修持金剛手菩薩法,可具足大威權,制服諸魔外道,消除地水火風空所生諸難,所求如願,並助人往生西方淨土。
     密教行者在修習密法前,常先修金剛手菩薩法,以降伏魔擾,獲得護持。 與觀世音菩薩(慈悲)、文殊菩薩(智慧)並稱,代表力量。金剛手菩薩是大勢至菩薩的忿怒化身。在某些經文中,金剛手菩薩、金剛薩埵、普賢菩薩被視為同體異名。 金剛手菩薩的聖誕日是農曆的7月13日。金剛手菩薩又稱金剛薩埵,在密教中是重要的菩薩,手持金剛杵,屬於金剛部,金剛手菩薩也被稱為金剛薩埵。在密教中,祂是「上手菩薩」,是請法護法的大菩薩,也是真言密教的第二代祖師。



除蓋障菩薩
      除蓋障菩薩 (梵語:सर्वनिवारणविष्कम्भिन्,Sarvanīvaraṇa-Viṣkambhin;藏語:སྒྲིབ་པ་རྣམ་སེལ་,威利轉寫:sgrib pa rnam sel, 除蓋障地藏),又名除一切蓋障菩薩、降伏一切障礙菩薩、棄諸陰蓋菩薩、凈諸業障菩薩,佛教八大菩薩(梵語:Aṣṭamahābodhisattvā)之一,密教胎藏界壇城(曼荼羅)除蓋障院之主尊,密號為離惱金剛。
     顧名思義,這位大菩薩以消除一切蓋障而著稱,蓋障即形形色色的煩惱,主要是貪欲、嗔恚、睡眠、掉悔、懷疑五蓋,這五種障礙能覆蓋心性光明,使人坐禪難以入定。不得禪定則智慧不開,沒有智慧則難辨對錯真偽,不分真假對錯則愚昧無知、造作惡業,惡業累積則墮入惡道受無量苦。可見消除五蓋屬於修行的基本功,除蓋障菩薩在八大菩薩中知名度最低,這大概跟眾生對基本功的忽視不無關係,大家如飢似渴地盼望「立地成佛」、「一步到位」,跟「剪不斷,理還亂」的五蓋去作艱苦不懈的鬥爭確實很辛苦。當人清醒地意識到修行必須循序漸進,任何的僥倖最終都無濟於事時,除蓋障菩薩的角色定會變得越來越重要。
     在《圓覺經》中,淨諸業障(除蓋障)菩薩敬請世尊開示:「若此覺心,本性清淨,因何染污,使諸眾生,迷悶不入?」 因此釋迦牟尼佛闡釋」我、人、眾生、壽命「四相,指出一切眾生從無始來,認四顛倒為實我體,錯認無明為己主宰,由此產生憎愛二境,為憎愛心養無明故,相續求道皆不成就。譬如有人認賊為子,其家財寶終不成就。最後世尊心懷慈悲,為利眾生開出藥方:」但當精勤,降伏煩惱,起大勇猛,未得令得,未斷令斷;貪嗔愛慢,諂曲嫉妒,對境不生;彼我恩愛,一切寂滅。佛說是人漸次成就。
     除蓋障菩薩是佛教八大菩薩之一,意為能消除一切煩惱障礙。其梵名為 Sarvanivarana-viskambhin,能清除阻礙修行與開悟的「貪」、「嗔」、「痴」、「慢」、「疑」等五蓋。他也被認為能清除煩惱障、所知障、業障等,幫助人們清淨心靈,安住於戒定慧。 除蓋障菩薩的功德在於消除一切煩惱與障礙,使內心清淨、光明。在佛教的《圓覺經》等經文中,他被視為能引導眾生斷除「我」、「人」、「眾生」、「壽命」四相的執著。
     除蓋障菩薩的生日並沒有明確的記錄,他的法相常為金黃色身軀,左手持如意幢(或蓮花上有日輪),右手結施無畏印或與願印。密號為「離惱金剛」,意為能斷除煩惱的金剛。誠心誦念其名號或心咒,能幫助去除內外的障礙,清明朗然,安住於菩提道而不退失。在助念或為亡者牌位祈福時,會念誦「除障菩薩咒」(嗡。沙瓦尼瓦那比堪匹尼吽吽呸),希望能幫助亡者往生時無有障礙。



地藏菩薩
        地藏菩薩(梵語:क्षितिगर्भ,羅馬化:Kṣitigarbha),又稱地藏王菩薩、乞叉底蘗婆、持地藏菩薩等,為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普遍信仰的菩薩,與觀音、文殊、普賢等菩薩並列為漢傳佛教四大菩薩之一。
     地藏菩薩梵名為「Kṣitigarbha」,音譯為乞叉底蘗婆。「KSiti」有住處、家、土地之意,漢譯為胎、藏、胎藏,其名稱為依主釋複合詞,譯為「地之胎藏」。另外,「乞濕底矩奢」(Kṣitikośa)、「乞灑訶羅惹」          (Kṣaharaṇa)都是地藏的意思。《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稱其「安忍不動猶如大地,靜慮深密猶如密藏」顧得此名。地藏菩薩名稱隱含其具有地德,「猶如埋藏在地底下的寶藏,又如同地輪般的堅固不壞」,能涵養萬物;其陀羅尼能使土地豐饒,故《大方等大集經》中讚地藏菩薩「汝身即是微妙大藥,汝於此四天下一切眾生之藥」。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則首次以「地藏王菩薩」稱之,此名稱最為流行於漢地,清朝來舟解釋稱:「主執幽冥,隨願自在,故尊為王。然王義甚廣,此釋未能盡也。」。《占察善惡業報經》也稱地藏菩薩為「善安慰説者」。蓮池大師的《唐譯地藏經跋》稱讚地藏菩薩「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故地藏菩薩又被尊稱為「大願地藏王菩薩」。
     地藏菩薩的密號為「悲願金剛」或「與願金剛」,在金剛界示現南方寶生如來之「幢菩薩」,在胎藏界則為地藏院九尊之中尊「地藏薩埵」。
     地藏菩薩信仰的可能源自古印度的「比里底毗(Prthivī)」地天信仰,隨地神信仰受到佛教大乘化的影響,逐漸提升至菩薩的地位,但仍舊無明確佐證。地藏信仰在印度的早期發展狀況不明,在唐代《法顯傳》、《大唐西域記》、《南海寄歸內法傳》等遊記中無法找到有關地藏信仰的記錄。
     地藏菩薩信仰和如來藏學派有密切關係,北魏勒那摩提翻譯的《究竟一乘寶性論》亦將地藏喻顯為眾生本具的「如來藏」。《十輪經》中地藏菩薩發願做大悲闡提菩薩,反映四、五世紀的晚期如來藏「一闡提」思想的特點;同時《十輪經》強調敬重著袈裟者的「護法」的內容,和地藏示現僧相的特徵,皆吻合其所屬的大般涅槃系經典的思想。
地藏菩薩的名號先於信仰出現在中國。其名號最早出現於後秦失譯的《度諸佛境界智光嚴經》,此經為《佛華嚴入如來德智不思議境界經》之同本異譯。另外西秦時翻譯的《佛説羅摩伽經》有提到「持地藏菩薩」,《佛説羅摩伽經》為入法界品之別譯,傳入中國的年代可能早至三國時期;南北朝時《六十華嚴經》等華嚴宗經典亦出現地藏菩薩名號和「普地藏法門」。
     地藏菩薩信仰在中國興起的年代眾説紛紜,但能確定在南北朝時期已出現;《法苑珠林》即記載唐代益州有南梁張僧繇所畫的地藏菩薩。隨著隋代三階教對《十輪經》的推崇,以及玄奘重譯《十輪經》之後,在隋唐開始迅速發展。
     到了中唐,地藏信仰的內涵開始產生轉變,地藏菩薩除被認為能滿足現世利益外,也逐漸被人視為是救度後世的菩薩,民間逐漸盛行地藏菩薩於冥界救度的感應故事。至晚唐時,因為《佛說地藏菩薩經》和《地藏菩薩本願經》的影響,地藏菩薩不只專司地獄救度,更位於閻羅王之上,成為幽冥世界的教主。使得地藏信仰與十世紀初即已流行的十王信仰產生了合流的現象。
     地藏菩薩是漢傳佛教四大菩薩之一,以「安忍不動如大地,靜慮深密如秘藏」而得名。祂曾發下宏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在釋迦牟尼佛入滅後至彌勒菩薩成佛前,留在世間救度六道眾生。常見形象為身穿袈裟的沙門形,左手持如意寶珠,右手持錫杖。奉釋迦牟尼佛囑託,救度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六道的眾生, 因其發願要度盡地獄眾生,故被視為主管地獄的幽冥教主。「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是其慈悲的體現,信徒常向地藏菩薩祈求保佑,尤其在生產平安、新生兒成長以及超度亡者方面。通常為剃髮的沙門形,但也有戴法帽的形象。杖上懸掛六環,象徵六道眾生,左手持寶珠,象徵能滿眾生所求。
     據傳唐朝時,新羅王子金喬覺出家後,來到中國九華山苦修,被認為是地藏菩薩的化身,九華山也因此成為地藏菩薩的道場。佛經中記載了地藏菩薩過去世中,曾為救度墮入地獄的母親而發願度化眾生的故事。 地藏菩薩的生日是農曆七月三十日(若當月有閏月,則為七月二十九日)。地藏菩薩以「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的宏大誓願聞名,所以這一天也被視為祂的紀念日。  民間相信,地藏王菩薩會在此日將鬼門關閉,將鬼月期間放出的幽魂送回地府安頓。建議以素食供奉,以表示對菩薩慈悲護生的尊重。 誦念《地藏經》或持誦「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聖號。



大勢至菩薩
       大勢至菩薩(梵語:महास्थामप्राप्त, Mahāsthāmaprāpta),又譯為得大勢菩薩,簡稱勢至菩薩。大勢至菩薩是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右脅侍者,接引眾生往生淨土。為八大菩薩之一,因以念佛修行證果,被淨土宗奉為法界初祖,是與觀世音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地藏菩薩齊名的大菩薩。《觀無量壽佛經》記載:「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離三塗,得無上力,是故號此菩薩名大勢至。舉身光明照十方國,作紫金色,有緣眾生皆悉得見。但見此菩薩一毛孔光,即見十方無量諸佛淨妙光明,是故號此菩薩名無邊光」。大勢至菩薩造像多樣,有持貝葉經、持如意者,最多者是手持蓮花,頭戴天冠,肉髻上有一寶瓶。
     據《悲華經》卷三稱,久遠過去之「刪提嵐世界」的無諍念王有一千個兒子,長子叫不眴,第二個兒子叫尼摩。無諍念王成佛為阿彌陀佛,不眴太子成為觀世音菩薩。而尼摩則成了大勢至菩薩。阿彌陀佛其左右脅侍就是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三位合稱「西方三聖」。其形象據《觀無量壽經》記載,身放紫金色光,法相與裝飾皆同於觀音菩薩。二者的主要區別是:大勢至菩薩頭上的寶冠有寶瓶為標誌,而觀音菩薩頭上的寶冠則以一化佛(阿彌陀佛)為標誌。
     按藏傳佛教的一般說法,大勢至菩薩以神通力聞名,號稱「大勇」,現憤怒相時為金剛手菩薩,跟代表大悲的觀世音菩薩和代表大智慧的文殊菩薩一起,為密教最受尊崇的三大菩薩之一。另一說認為金剛手菩薩為普賢菩薩之化身。
     江蘇狼山的廣教寺始建於唐總章二年(669年),是一座有1300多年歷史的古剎。據《通州志》記載:「唐總章二年,山上即建大雄寶殿、殿閣、方丈室」,當時「山在巨浸中,設舟以濟,號『慈航院』,後改『廣教寺』。」
廣教寺開山祖師是僧伽大聖禪師,僧伽大聖是西域人,是唐朝的帝師,相傳是十一面觀音化身。傳說此山為白狼精占據,故稱狼山,僧伽與白狼精鬥法,以一襲袈裟遮遍全山,降伏白狼,白狼只得讓出此山,雖說僧伽是觀音化身,但來此山是為大勢至菩薩建道場,即今日的廣教寺,香火鼎盛,稱為「大勢至菩薩第一道場」。於是今日廣教寺中「一寺兩主奉」,既是「西方三聖」之一「大勢至菩薩」的道場,也是「僧伽大聖」的道場。狼山最高峰的支雲塔,塔前有圓通寶殿,供的是大勢至菩薩;塔後則有大聖殿,供奉的是僧伽大聖菩薩。1983年,廣教寺被國務院確定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
     宋朝太平興國年間(976-983年),智幻法師住持廣教寺,他弘法創業,修建寺廟,主持建造了大聖殿、支雲塔,並塑僧伽像進行供奉,此後江淮一帶許多寺廟供奉僧伽像。智幻法師圓寂時,留下一首偈言:「當初不肯住長安,現像西歸泗水間,今日又還思展化,東來海上鎮狼山。」後人稱他為僧伽化身。為紀念智幻法師,明嘉靖年間在寺內建幻公塔,至今保存。
     大勢至菩薩是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右脅侍者,與觀世音菩薩合稱為「西方三聖」。祂以「光明智慧第一」著稱,能以智慧之光普照眾生,幫助眾生離苦得樂、往生淨土。此菩薩也與淨土宗的「念佛法門」關係密切,被視為淨宗的初祖。 智慧之光: 祂的智慧光普照一切,幫助眾生脫離苦難(三途),獲得無上力量。 觀音菩薩代表「慈悲」,大勢至菩薩則代表「智慧」。祂行走時,所有十方世界的一切大地都會震動,因此稱為「大勢至」。最常見的造像是頭戴天冠,天冠中有一寶瓶,瓶中盛有光明;手中常持蓮花,但也有持貝葉經或如意者。
     與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同為西方極樂世界教主與兩大輔佐者。根據《悲華經》,在無諍念王(阿彌陀佛)的千個兒子中,大太子不眴(觀世音菩薩)和二太子尼摩(大勢至菩薩)一同修行,後來成為阿彌陀佛的左、右脅侍。在《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中,祂提出以「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的方法修習念佛法門,因此被淨土宗奉為「法界初祖」。 聖誕日: 農曆七月十三。道場: 位於江蘇南通的狼山,是其道場之一。
原禾宇田禎功傳統整復推拿中心---蘭花圖片
感謝您對原禾宇田禎功傳統整復推拿中心的支持,能為您服務是我們的榮幸 ! 原禾宇田事業關心

發表您的評論